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道
“北京,我是神舟十三号,我已安全着陆,返回舱正立,01(翟志刚)感觉良好!”“02(王亚平)感觉良好!”“03(叶光富)感觉良好!”三名航天员接力“报平安”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首次实施快速返回方案,技术保障万无一失,天地配合有条不紊:9时06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9时30分,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第一时间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11点05分,三名航天员全部安全顺利出舱,进行重力再适应。
三名航天员顺利结束“太空出差”,为中国航天迄今最长一次太空载人飞行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驻留,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开展了手控遥操作交会对接、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等多项科学技术实(试)验,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关键技术。利用任务间隙,航天员还进行了2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中国空间站建设正按计划有序推进,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接力棒稳稳递向空间站在轨组装与建造阶段,已见雏形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即将正式建成。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183天后,全球彩票11选5:“太空出差三人组”今天回家。从太空回地球,是一趟怎样的旅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为了让三位航天员平安回家,我们的科研人员都做了哪些精心准备?神舟十三号返回前夕,记者采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总体设计师刘庆博。
问:神舟十三号的三名航天员重返地球,返回需要多长时间,过程大致是怎样的,有何特点?
刘庆博:本次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飞船绕飞地球是为了等待返回时机,同时地面还需要在这段时间进行参数注入和策略制定等准备工作。通过对飞行任务事件进行合理裁剪和调整,我们压缩了操作时间,使绕飞减少到5圈。
飞船从空间站撤离后,绕地球飞行5圈,每圈用时大概1.5小时。大约7.5小时后,返回舱与轨道舱开始分离,随后经过返回制动、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调整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前的姿态、进入大气层后采用升力式控制、弹伞舱盖开伞、抛防热大底、推进剂排放、反推发动机工作等程序,最后返回舱着陆。从返回舱与轨道舱分离开始,到返回舱平安着陆,大约需要50分钟。
问:与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相比,这次神舟十三号返回有何不同?在技术保障等方面有何亮点?
刘庆博:神舟十二号返回时绕飞地球10多圈、历时1天多,而本次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5圈快速返回方案,仅需几个小时就可返回,大大缩短了飞船返回所需时间。在技术保障方面,神舟十三号和神舟十二号一样,都在返回制导方式上做了调整,由过去的标称制导更改为预测-校正双环制导方式。
标称弹道制导,就是要求神舟飞船沿着设定好的路线返回,如果返回过程中出现偏差,就需要重新折回返回路线;而预测—校正双环制导方式更加简单直接,飞船不用沿着所谓的标准路线返回,只需一往无前地向落点飞去即可。可以说, 返回制导方式的变化,提升了神舟飞船返回舱弹道规划的能力,也提高了返回再入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另外,返回舱救援定位精度也提高了,定位最大误差由千米级降低到百米级。
问:神舟十三号飞船在太空中停留长达半年,长期暴露在太空环境中是否会对飞船造成影响?在飞船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刘庆博:神舟飞船不可避免受到太空辐射环境的考验,比如单粒子效应(一种空间辐射效应,即单个高能粒子穿过微电子器件灵敏区时造成器件状态的非正常改变)影响设备的可靠性和寿命。针对神舟十三号飞船驻留半年这一情况,我们对飞船软、硬件及其寿命进行了充分的地面验证,保证飞船在轨期间状态正常。我们还改进了飞船热控设计,从而使其适应太空长期冷热交变的外热流环境。
问:谈及飞船返回,经常会听到“黑障区”的说法。“黑障区”对飞船有何考验?我们如何确保飞船安全穿越“黑障区”?
刘庆博:在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燃起2000多度高温的火焰。在降落过程中,气体和返回舱表面被烧蚀的防热材料发生电离,形成包裹住返回舱的等离子区,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极大衰减,地面接收不到遥测信号,造成地面与飞船之间的无线电通信中断,这段时间被称为“黑障区”。在这个过程中,地面无法通过任何遥控方式对飞船进行控制,只能依靠飞行器对状态进行全自动处理。
在确保返回舱安全穿越“黑障区”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手段:通过预测-校正双环制导方式保证落点精度,这已经通过了神舟十二号的验证,精度较高;返回舱的制导设备均采用冗余备份,相当于多重保险;飞船返回舱的外形像一个上窄下宽的“大钟”,返回舱自身特殊的外形可以保证其以稳定的姿态在大气层中飞行。同时,在其外表面装甲防热结构保护下,返回舱可以克服并承受再入过程中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产生的气动力和气动热,安全穿越大气层。
问:返回舱着陆是否平稳,事关航天员生命安全。在让飞船减速、保障航天员安全方面有何设计?
刘庆博:返回舱着陆平稳与否,关键在于减速。首先,返回舱通过主、备两套降落伞系统,确保其可靠减速。在距离地面40公里左右的高度时,神舟十三号已经基本脱离“黑障区”,当它继续减速直到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时,返回舱上的静压高度控制器通过测量大气压力来判断所处高度,并先后打开引导伞、减速伞和主伞,以此保证返回舱以较为柔和的方式实现多次减速,防止航天员一次受到过大的冲击力。
当返回舱离地面高度大约1米时,安装在返回舱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工作进行反向点火,进一步降低返回舱的着陆速度(减速至3米每秒以下),实现软着陆。与此同时,具有缓冲功能的航天员座椅在着陆前开始自动提升,从而使冲击的能量被缓冲吸收。
-
全球彩票11选5
-
大西洋棋牌最高代理
全球彩票11选5: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 “建桥禁区”创造世界奇迹
-
探索蓝色未知世界
-
雄安站,出发!
-
中国"人"的交点
-
古老运河的文化传承
-
从水墨古镇到云上乌镇
-
大运河——2500年前中国的互联网
-
摁下能源转型“快进键”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大连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长沙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天津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广州解放路
-
解放路70年变迁系列之杭州解放路
-
无人机为美好生活插上“智慧之翼”
-
从“能听会说”到“能理解会思考”——智能语音引领人机交互新模式
-
征服月背——嫦娥四号探测器总体部研制团队揭秘
-
遇见大数据的美好未来
-
坚实脊梁托起民族大飞机事业——中国商飞公司蹲点采访侧记
-
点亮粤港澳大湾区的万家灯火
-
大国重器背后的青春面孔——记北斗团队的年轻工匠们
-
今天,北大清华如何讲思政课
-
堙上古村的脱贫故事
-
把党的工作做到青年心坎里——上海陆家嘴金融城楼宇党建纪实
-
从海南看未来
-
超级计算机"超级"在哪?
-
江南造船:从历史走向未来
-
特高压:打造电力输送“超级动脉”
-
从开放的自贸区到更加开放的中国
-
中国北斗 稳步迈向全球导航
-
雄安新区到底“新”在哪?
-
“复兴号”:跑出中国高铁“加速度”
-
中关村的创新生态就像一处“涌泉”
-
十年磨一剑 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
-
林鸣:如果每个行业都去实现一个梦想,这个国家将变得无比强大
-
"蛟龙"探海:深海大洋的世界超乎你想象
-
脱贫攻坚的井冈答卷
-
看“中国天眼”,听宇宙“心跳”
-
北京新机场:国家发展新动力源
-
“这一次,我们站在了最前沿”——中国量子通信登上世界之巅
-
自动化码头的“集大成之作” 曹可凡邀您走进洋山港四期
-
航天员们飞多高,中国人的头就能昂多高——天宫二号筑梦中国“太空之家”
-
破除思想壁垒、数据壁垒、体制壁垒 "城市大脑"书写大数据华彩篇章
-
大西洋棋牌最高代理